所在位置: 首页 > 廉政教育 > 廉史镜鉴

宰相的绰号


来源: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:2019-08-01

       绰号又称外号、诨号,是根据某个人身上的标志或事件而起,能形象生动地反映此人的特征。在中国古代,宰相作为百官之首,对朝政的影响举足轻重。当绰号与宰相结合在一起,就能看到古代的为官百态。

  有因胸无点墨或有才无能落下的绰号。唐朝李林甫,因不学无术被称为“弄獐宰相”,这得于有次他写信庆贺别人喜得贵子,称之“闻有弄獐之庆”。看客看了,不禁掩口而笑,原来,古称生男为“弄璋”,璋本为玉器,而李林甫错将其写成了野兽的“獐”字,真是谬以千里。唐朝阎立本,在绘画艺术上是一代宗师,但“非宰辅之器”,因与凭战功升相的姜恪并列,有诗云:“左相宣威沙漠,右相驰誉丹青。”言外之意是阎立本缺乏政治才干,被称之“丹青宰相”。北宋的李邦彦,自言要“赏尽天下花,踢尽天下球,做尽天下官”,在政事上毫无建树,被讽为“浪子宰相”。

  有因邀宠专权及阿谀谄媚落下的绰号。明世宗好长生之术,宫中每有斋醮,就命词臣起草祭祀文章向神明表示自己的诚意,最合意的就是严嵩呈上的青词,严嵩借此逐步登上权力巅峰,窃权罔利,祸国殃民,被人们贬为“青词宰相”。明朝刘吉,精于营私,勾结逢迎,在内阁十余载,屡遭谏官弹劾而不倒,因此被称为“棉花宰相”,其实是取其“耐弹”之意。

  有因善于推诿和无所作为落下的绰号。唐朝苏味道曾与人谈为官之道: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,若有错误,必贻咎谴,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。”因行事含含糊糊和稀泥,不敢担当担责,被人讥为“模棱宰相”。五代马胤孙,不通实务,不仅不敢处理政事,而且责任心不足,被人评为“三不开宰相”,即“不开口以论议,不开印以行事,不开门以延士大夫”,在国家危亡之际,人们都期盼他能建言献策,他仅献绫三百匹而已。北宋王圭,生性得过且过,不善建言,为相时少有建树,上殿呼“取圣旨”,在殿呼“领圣旨”,下殿呼“已得圣旨”,时人揶揄其为“三旨相公”。

  当然,古代亦有很多名相,最为著名的当数唐朝房玄龄、杜如晦,被合称为“房谋杜断”。有趣的是,含褒义的宰相绰号则往往由多人共享。如“山中宰相”这一绰号,南朝的陶弘景和唐朝的李泌都享有。陶弘景喜好读书修道,梁武帝召其入朝,陶弘景寄双牛图拒之,然梁武帝每有大事,都会前往山中咨询,平时更是书信不绝。李泌频辞相位,长居名山,但其有隐有出,推崇功成身退,在平定叛乱、安稳朝政时屡立奇功。而唐朝的马周与北宋的范纯仁都被誉为“布衣宰相”,马周是因为出身贫寒,范纯仁是与节俭的作风密切相关。宰相中佳誉甚高的绰号为“救时宰相”,唐朝的姚崇、明朝的于谦及张居正都曾得到过这样的赞赏,那是由于他们或振举时事政治,或力挽狂澜于既倒,或临危制变利国兴民,才无愧于救时之重任。

  以上这些形形色色的绰号,折射的是人心向背,流传于朝野,并且记录在浩瀚的史册中。为官者当须以史为鉴,切记“人过留名,雁过留声”,切实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。(蔡相龙)